首 页   我要举报   举报指南   辟谣课堂   真相追踪   警示案例   网信普法  
 

新法规生效!假分享真广告的“种草笔记”被管住了吗?

2023年05月 15日 10:07 | 来源:

本月1日起,由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的新版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正式生效,其中有关“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”的表述很受公众关注。因为一段时间以来,社交平台的“种草笔记”数不胜数,不少品牌的营销广告混迹其中,用“假分享,真广告”形式误导消费者。


对此,《办法》明确,互联网广告要能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,包括“知识介绍、体验分享、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,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,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‘广告’”。


如今,社交平台“种草笔记”里的广告标注了吗?消费者能够区分个人分享内容和广告、软文推广了吗?


短视频平台仍是“重灾区”


各家社交平台上都分享内容,形式各异,包括用户点评、种草笔记、知识分享、体验分享等。


浏览发现,在以图文点评、个人消费体验分享内容居多的平台上,分享内容附带购物链接或购买方式的较少。虽然在不少“种草笔记”中,发布者对自己使用的产品进行了好评和推荐,不过没有关联购物链接。参照《办法》,这类内容不能判定为广告。


不过,在短视频平台,以个人分享、直播的方式推广产品并附带购物链接的内容不少。大致浏览后发现,目前,知名品牌官方账号发布的内容都标注了“广告”,但各种机构、个人发布的短视频即使带有产品或服务链接,却仍旧没有标注“广告”字样。这些机构、个人推广的内容五花八门,有的是常见的化妆品、3C数码产品等,还有的是产品信息模糊的保健、养生、美容服务及产品。

d730782b1600ddb920b4a9661c1b5ba0.jpg


短视频平台上,关联购物链接的分享并未标注“广告”


这些信息明显违背了《办法》。


《办法》不仅规定带有购物链接的推广需要标注“广告”,还明确规定“禁止以介绍健康、养生知识等形式,变相发布医疗、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食品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;介绍健康、养生知识的,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、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食品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、联系方式、购物链接等内容。”


由此可见,短视频平台这类借介绍健康养生知识而推销产品的现象,值得观看者提高警惕。根据《办法》,这类内容都不允许发布,观看者切勿轻信,并可向平台投诉举报。


这类“点评”“种草”也可能有假


值得注意的是,对那些未关联购物链接的图文点评、分享内容等,也有消费者提出,它们真的是消费体验吗?


例如,有的用户对护肤产品的介绍非常详尽,既有个人体验,还罗列了产品成分,并点评这些成分与同类产品相比的利弊。在分享的最后,部分用户还特意@了品牌方。


消费者陈女士困惑:“就我个人而言,不太会写那么详细而且看起来很专业的分享体验。就算写了,也是希望对别人有帮助,为什么要@品牌方呢?会不会有什么猫腻?”


记者注意到,早在《办法》发布前,部分社交平台已经开始治理“种草笔记”,并曝光了典型案例。从平台公告看,不少被平台判定违规的内容恰恰属于隐蔽的“问题笔记”。


比如,有点评平台官方账号每月定期发布评价治理公告显示,在“点评”领域,有的用户受利益干扰撰写不实好评,有的用户多次在自家或亲友店铺写好评,也有用户私信买卖评价服务和账号;在商家造假方面,包括商家组织用户通过免费体验换点评、召集用户有偿好评、以提供优惠的方式要求写好评等。


再比如,某平台官方账号最新发布的违规营销治理情况公示看,美妆个护、母婴、3C数码、食品等17个行业出现过“问题笔记”,在3月1日至4月19日期间,共有1540个品牌被处置。在“问题笔记”中,来自不同用户的图文信息非常雷同,突出强调某品牌的某一卖点;还有的用户假借推广某品牌或某产品的名义,在“笔记”中诱导观看者前往某些渠道购买等。


d6a622abb10c34c75bd0a9053e2f3b90.jpg

不少平台都会公示违规账号以及违规行为


在短视频平台,也有部分广告植入很深。例如,在某主播分享的家居装饰经验视频中,主播除了介绍家居布置,还突出介绍了某品牌的除螨仪,在视频的关键词中,也突出了除螨仪。这到底是经验分享,还是除螨仪推广?不同人的解读可能不一样,但就记者个人观感而言,,这类视频与常规的经验分享有很大区别。


可见,除了《办法》明确需要标注“广告”或明确禁止发布的内容外,公众对社交平台那些表述夸张或明显带有推广性质的分享内容,也要留个心眼。同时,可通过平台发布的治理公告或披露的违规案例,了解问题笔记的最新表现形式。


全链条打假,人人有责


知情人士分析,“虚假种草”涉及链条比较长,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。一般而言,品牌方或商家会通过外部中介机构或者平台,以产品置换或现金奖励的方式寻找那些靠“虚假种草”牟利的账号,在平台铺设违规营销的内容。同时,品牌方或商家也会用“打折”“返现”等方式,诱导普通用户做出不实评价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治理“虚假种草”不能仅依托《办法》,而是要全链条打假,多管齐下。例如,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排查、质量抽检、行政部门通知通报、司法机关法律文书、消费者投诉、权利人举报、新闻媒体曝光等方式进行内容治理。特别是要源头治理,严打品牌方及商家、中介机构等“源头造假”行为,让品牌方和商家不敢组织“虚假笔记”。


记者在一些平台的管理规则和违规公示中看到了类似内容,其规则明确,不允许品牌以返现、送礼、返点、承诺其他合作资源等。对于品牌正常的试用和分享需求,可以通过平台官方的“新品试用”功能招募达人,经过报备后,由达人发布笔记。“报备”后的产出的笔记在呈现时,会有相关标签,方便其他用户辨别。同时,那些曾经组织发布过问题笔记的品牌,平台采取了封禁、限流等举措。


“还需要鼓励消费者‘用脚投票’。”在采访中,部分消费者还提出了这一观点。


有消费者提出,比较欣赏平台设置的“匿名评价”选项,认为这个细节能鼓励消费者说真话,“希望平台多一点类似的设置,保护说真话的消费者免受商家骚扰甚至威胁。

f862e1e03b56f851726687df87959ff6.jpg


消费者认可平台推出的“匿名评价”功能


还有消费者认为,社交平台的“点赞”功能明显,但“举报”入口太深,而且“举报”后往往得不到积极回应。当消费者认为“种草笔记”存疑,以及品牌、商家存在用利益换好评的情况时,平台应当提供“一键举报”功能并通过页面显示用户的举报情况,这将有助于约束虚假“种草笔记”。


“平台如果发现某条内容或某个品牌被用户举报得多了,可以有的放矢地核查,提高核查效率。同时,其他用户如果看到某条内容遭到很多用户的举报或质疑,自然而然会怀疑内容的真实性,这对内容发布者也是一种督促,体现出消费者’用脚投票‘的力量。”拒绝“免单换好评”的林女士说。



责任编辑:朱春华
校对:胡迪
审核:肖璐
 
Copyright Reserved    版权所有:中共扬州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
苏ICP备05083674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