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 | 我要举报 | 举报指南 | 辟谣课堂 | 真相追踪 | 警示案例 | 网信普法 |
小心!有人利用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诈骗
2023年05月 02日 09:05 | 来源: 扬州发布
通讯员 杭恩宇 扬州发布记者 黄静 微信的钱包功能受到不少市民喜爱,其使用方便,且安全系数也相对较高,甚至还免费赠送百万保险,以保障零钱不会被不法分子盗取。然而,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却以此开始。近日,记者从扬州警方了解到,有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市民对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不了解的心理,谎称用户的“百万保障”已到期,需要缴费续保,否则会自动扣除费用,还会影响征信,致使不少群众上当。市公安局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发布了几起典型案例,呼吁广大市民提高警惕,注意提防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新型诈骗套路。 微信“百万保障”会自动扣费?男子轻信被骗13万余元 近日,仪征的张先生(化名)接到陌生电话,对方称其之前开通过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功能,现免费期已结束,如果不取消会扣费。张先生今年50多岁,平时对于微信等软件的功能并不了解,他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。“我完全不知道啊,在软件哪里查找?”张先生不放心,询问了相关情况。 后在对方指导下,张先生点击微信钱包功能,在消费者保护那一栏,的确找到了“百万保障”页面。查看后,他发现自己此前确实开通了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服务,便相信了对方。“现在免费期已结束,每个月的收费标准高达几百元。”对方在电话那头称,他们有相应对策,让张先生不要着急。 对方让张先生添加“银联客服”微信,并下载网易会议APP开启视频。具体如何操作呢?“客服”称取消保险费要先查验银行卡账户余额,刷流水验资。按照对方的提示,张先生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136386元后发现被骗。 张先生发觉上当受骗后,遂向我市警方报案。办案民警指出,张先生遭遇了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新型诈骗,这类骗局和冒充客服诈骗的套路很相似。其实微信“百万保障”系免费赠送项目,受害人是被骗子的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。“诈骗分子为防止被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发现,在短暂的电话联络后迅速引诱受害人开启视频会议通话,而这也是其犯罪手法的第一步。”民警说。 开通后一年保险费近1万?女子一心退保落入圈套 无独有偶,近日江都区的秦女士(化名)也遭遇了这类骗术,秦女士被骗还与其一次网购经历有关。 4月中旬的一天,秦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,对方问其是否购买了一个乳胶枕头。秦女士想起自己的确购买过这件商品,当时是通过微信支付的。 随后,对方谎称秦女士购买商品微信支付时,误点击开通了微信安全支付“百万保障”服务,后续一年要扣9600元的保险费。听到如此昂贵的保险费,秦女士马上表示想退保。对方表示,“要退保的话也可以,需要银行发一封电子回执。” 对方在电话那头称,在银行进行退保操作前,需要走验资等流程,先确认秦女士银行卡里的钱是否正常。于是,秦女士按对方要求转了5元到指定账户,对方确认后很快就把钱退还了。 接着对方又说要确认身份,秦女士按对方要求又转了 800元到指定账户,对方确认后又把钱退还了。第三次对方要求秦女士转3万元用于确认是不是本人操作,秦女士照做转账后,对方却没有将3万元退还。眼看情况不对,秦女士试图联系对方,可拨打电话显示号码为空号。 直到这时,秦女士才发觉自己落入了圈套,随即选择报警求助。目前这起案件还在进一步处理之中。 百万保障系免费赠送项目,遇类似情形不能轻信 受害人秦女士表示,在其认知里,自己没有接受不明链接、验证码,操作的也是正规的应用程序,应该不会上当。“没想到新的套路又出现了,骗子竟然会利用免费赠送的保险来实施诈骗。”她后悔不已。 那么,这两起事件中,诈骗分子频繁提及的“百万保障”,究竟是什么呢?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介绍,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由财付通与中国人保财险PICC联合承保,用于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。此项保障默认开通,只要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期间,发生微信支付账户被他人盗用而导致资金损失的情况,均可申请赔付,每年申请赔付金额最高100万元。 百万保障系免费赠送项目,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受害人对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不了解的心理,才能最终得逞。此项保障是完全免费的,用户可以在微信-我-服务-钱包-消费者保护-安全保障中,查看自己的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。保障不会“到期”或者“过期”,不会要求“缴费续保”,更不会影响征信。 民警告诉记者,实际上微信“百万保障”是保障微信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,是自动开启的,目前无法关闭,自然也不会产生扣费。近期,冒充客服、工作人员,以曾开启微信“百万保障”,现需关闭服务、产生扣款协议、影响征信等为理由进行诈骗活动频发。 据分析,该类诈骗套路中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,不法分子让受害人把钱转至指定账号作为“保证金”,承诺转款后就能取消保单,并会退还所转钱款。“一旦转账就意味着上当受骗,受害人往往损失惨重。”民警表示。 如何防止被骗?警方提醒,市民接到陌生电话或遇到类似情况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注意辨别真假,尤其涉及账号密码、转账操作的时候,务必提高警惕。一旦发现被骗,立即拨打110或96110报警。 责任编辑:朱春华 校对:胡迪 审核:肖璐 |
Copy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:中共扬州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苏ICP备05083674号-2 |